“從失控的質疑、無底線的人身攻擊到網上‘約架’,網絡暴力猛于虎”。這是《中國青年報》的一篇文化報道中,對如今網絡上泛濫流行的網絡暴力話語的一句評述。的確,問問身邊的許多網民,他們對這種網絡暴力語言,可說感同身受,“新聞標題戾氣十足,泄憤帖無處不在,貼吧里遍布人身攻擊……”
那么,為什們網絡上戾氣十足的新聞標題這樣多?誰在制造這種網絡暴力文化話語?
網上閱讀,網媒的受眾與紙媒受眾有很大不同。上網瀏覽新聞的人,更傾向于快速閱讀,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新聞信息。所以,很多網民看新聞時只看導語,甚至只看標題。對于網民閱讀的這樣特點,網站在向受眾傳播新聞內容,提供眾多的信息時,應本著快捷、簡明、單純和迅速的特點,傳播和提供的、告訴讀者的,應該是準確、可靠和易于相信的東西。
但是,現在正規(guī)門戶網站在與紙質媒體簽訂供稿協議時,往往約定原文不能改動,但標題可以適當修改,這就讓一些網站有了“大有可為”之處,網站編輯為了拉動點擊量,必須要在標題上“大動腦筋”,于是網站上的形形色色的“標題黨”大行其道。這其實,還有一種利益的“潛規(guī)則”在起作用。正規(guī)一些的商業(yè)網站上,某條新聞或帖子的點擊量,與相關編輯的工資并不直接掛鉤,但“流量大小是一個綜合考評機制。流量大了,廣告投放就多,關聯著網站的整體業(yè)績”。結果,為炮制“標題黨”,為了吸引眼球,為了網站商業(yè)利益,不惜歪曲新聞,不惜犧牲新聞的真實性和事實根據。
中國現約有4億網民,但在網上相當一部分網民缺乏耐性,能坐下來通讀全文的人更少!爱''沒耐心''遇上''標題黨'',自然不分青紅皂白,罵了再說”。所以,“標題黨”點燃的網絡暴力,使網絡受眾在接受了這樣的新聞后,只留下發(fā)泄、謾罵和穢語,而無理性的判斷、審視,對新聞反映的社會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思考。
如今的都市人內心奔涌著現實的生存的壓力感和焦慮,也因此,社會上的種種矛盾和弊端,常常容易觸動人們感應到神經,正像一個網友所說,“比如講官員腐敗的,講貧富差距大的,講弱勢群體遭遇不公的,講農村孩子看不到上升通道的,講環(huán)境污染、食品安全、住房醫(yī)療的,講道德滑坡的……每次遇到這些內容,我一般會點進去看看,有時會跟著罵幾句”,所以,那些披露社會矛盾現狀的新聞和網貼,卻往往能夠觸動網民的“痛處”,引發(fā)共鳴,是最好的吸引眼球的對象。網上泛濫流行的這樣的“泄憤貼”,幾乎成為傳播新聞和信息的一種形式。一位網站編輯透露了其中的“奧妙”所在:就是要在視覺上“發(fā)現、強調,甚至制造沖突矛盾點”,這樣才會有人匆匆瞥一眼就能點進來,反復回復、對罵,流量自然提高。出于網站商業(yè)利益的考慮,就可以人為地夸大事實,扭曲真相,這已經與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和真誠性要求,相去甚遠。
所以,對于網絡傳播來說,如果缺乏公認的文化和道德操守,缺乏一個正常的約束和控制,人為制造歪曲新聞內容的“標題黨”,為“泄憤貼”推波助瀾,就會誘發(fā)和促成“網絡暴力”話語的泛濫,而且會使這種力量的顛覆性和殺傷力,滑向失去理性、變得狂熱和呈現病態(tài)的危險趨勢。
客觀地說,如今網絡上“暴力”話語的泛濫流行,與我們這個競相追逐的、狂躁的、缺乏安全感的現實社會有很大關系。因此,對于我們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站來說,從社會文化的影響力,傳播力方面來講,應多具備社會的、文化的和職業(yè)的擔當,多提倡社會的是非情感和正義感,讓人們看到的和聽到的是更多客觀、真實和理性的聲音,需要在網絡文化道德建設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
所以,要為我們自己的網絡秩序創(chuàng)設一種理想的環(huán)境,這種網絡秩序不應夸大人性中的某些方面而因此犧牲另一些方面的發(fā)展,它應該是有利于發(fā)展我們所有的高尚的傾向,而不是侵損了人性中精神和美學的方面,侵損了社會的公信力和建設性。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