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諸葛亮向劉備請命求救于孫權的時候,事實上已經(jīng)開始實施他籌借東風的計劃。從“舌戰(zhàn)群儒”到“智激孫權”,從“草船借箭”到“七星壇祭風”,最后直到發(fā)生赤壁之戰(zhàn),都應該看作諸葛亮籌借東風的過程。
有學者認為,《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固然精彩,但出場的群儒之中,沒有一個人的傳記提及此事,因此可以斷定是小說家虛構的偽歷史。我卻以為,當諸葛亮來到柴桑,面對東吳群儒力主降曹的言論,自然少不了激烈的舌戰(zhàn)。出場的群儒未必是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程德樞等人,所描述的言論和場景也可能有合理化虛構,但其中的歷史真實性不可以被輕易否定。尤其是那場舌戰(zhàn)所辯論的問題,頗是耐人尋味。
張昭的問題是:“我聽說劉備向來有復興漢室之志,而先生亦有管仲、樂毅之才,怎么會有長坂坡之敗,以至于亡命夏口,幾無容身之地呢?”
諸葛亮回答說:“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并不知情,值此危機關頭,又不忍心乘機奪取劉琮的基業(yè),故而南走當陽。又有十幾萬難民追隨,劉備不忍離棄,至有長坂坡之敗。雖敗如此,猶見劉備之大仁大義也。況勝負乃兵家常事,當年高皇帝也曾屢次敗于項羽,卻在垓下一戰(zhàn)成功,如今豈可因一時之敗而論英雄呢?”
虞翻又問:“曹操以猛將千員、雄兵百萬,席卷荊襄,虎視江南。而劉備兵敗于當陽,計窮于夏口,早晚生死難料,難道不害怕嗎?”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