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知,劉備原本只是一介農(nóng)民,卻最后成為了一方的霸主,這與他小時候的志向有莫大的關(guān)系,由于他出生在亂世,民不聊生,四處打仗,劉備在十幾歲的時便參軍打仗了,希望能平定一方,讓平民百姓安居樂業(yè)過上平靜的生活。后來經(jīng)過無數(shù)的奮勇殺敵也成為一個小頭目,可在當(dāng)時他的作戰(zhàn)能力是遠遠不及曹操的,直到四十多歲也沒有一塊地方屬于自己的地盤。
但是劉備有自己獨特的眼光與高深莫測辨別能力來用人,確實他手下有能力也挺多的,比如諸葛亮、龐統(tǒng)等等,正是有了這些人的大力幫助下,劉備的境況后來才能得到一步步的擴大自己勢力,最終也慢慢的成就了自己的一方霸業(yè)。
到后來而在選擇繼承人這件事上,劉備的決定卻是讓眾大臣心里有怨氣,都以為劉備的眼光不行,也有很多人感到疑惑,在當(dāng)時劉備明明有四個皇子,劉備偏偏選了不知上進阿斗繼承自己的皇位。劉備他真的選錯了嗎?難道就一點也不顧及國家的發(fā)展和安定嗎?我們不妨一道來了解一下。
劉備雖然說不上是文韜武略,政治眼光,仁義威望的帝王。但他有獨特的用人之處,大兒子劉封跟他久證戰(zhàn)場,奮勇殺敵。劉封做一名合格的將領(lǐng)還是綽綽有余的,絕對成不了一名好的帝王,殺氣太重。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他不劉備的親生兒子,只不過是劉備的義子而已啦!他登基后難以服眾。蜀漢內(nèi)部必定大亂,為此劉備是絕不可能把蜀漢交到劉封手中的。
現(xiàn)如今大家一但提起阿斗的時候,第一個反應(yīng)就是扶不起的阿斗這句話,也就是指的劉禪,劉禪真的是傳說中的無能嗎?其實不是的,劉禪從小便接受諸葛亮的教導(dǎo),學(xué)習(xí)文韜武略,雖然不算是特別的精通,但至少也能達到了一般的水平。在劉備剛剛建立蜀漢政權(quán)時,就把劉禪立為太子,當(dāng)時他只有14歲,他的兩個弟弟劉永和劉理年齡也太小了,和他一點競爭的言語都沒有的,皇帝的位子就是非他莫屬了。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去世,17歲的劉禪登基成為蜀漢后主。由于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奔波打仗,對跟隨父親的大臣們對他也是非常依賴信任,登基后則立的兩位皇后,還認諸葛亮為相父。在當(dāng)時朝政大事都是由孔明過目,劉嬋也不需要處理什么朝廷事物。就舒舒服服地做他的小皇帝。
后來魏軍到達城門之時,劉嬋選擇不戰(zhàn)而降。這也是劉禪無奈之舉的,當(dāng)時很多人認為劉嬋軟弱無能的表現(xiàn)。不能理解他這樣做的原因,其實蜀國已經(jīng)是氣數(shù)將盡,即使開成迎戰(zhàn),蜀國也堅持不了多久的,最終還是會失敗。劉禪是為了城中的老百姓著想,他是不想讓無辜的百姓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所以劉禪選擇投降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再者就是劉禪在蜀國被滅之后還是一樣的開心。像他這樣的認沒有幾個,自己的國家亡了,還是同樣的自得其樂。其實劉禪這么做就是一個原因,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也可以說是茍且偷生的活著。雖然說劉禪也算不上是一代的明君,也不是昏庸之人。“樂不思蜀”只能作為一個典故,但不能評價劉嬋是一個無用之人吧!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