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數和票房數據年年增長,不斷有國產片成為票房黑馬,偶爾還會有電影公司來個海外并購……中國的電影業(yè),看起來一片繁榮之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免有人“心態(tài)大躍進”,意淫中國已是電影大大國。但毫無說服力的是,得出這個結論,往往只有一個評判標準,那就是票房。
在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各大論壇上,來自中外的電影人、制片人、公司老板等,就中國電影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一致的觀點是——繁榮只是表象,中國電影要達到昌盛的階段,還需要五年十年十五年的時間。而市場膨脹帶來的“唯資本論”,則是中國電影的潛在內傷。不少電影人呼吁,應該重塑我們的電影觀念,給優(yōu)秀但不商業(yè)的電影一些空間。
現象1:心態(tài)大躍進——票房可能在五年內趕上好萊塢,但要“逆襲”,十五年后再來談
今年上海電影節(jié)有一場產業(yè)論壇,設置的議題是“中國資本逆襲好萊塢”。在主持人的臺本里,有一個問題,要問華誼王中軍、博納于冬、小馬奔騰鐘麗芳等幾位老板,他們的公司會不會收購一些美國制作公司,甚至是大制片廠。不過令主持人尷尬的是,論壇剛剛開始,各位嘉賓就紛紛表示,看到“逆襲”這個話題很是吃驚(設計臺詞:這是誰意淫出來的?),王中軍直言,“那只是個夢,離現實還是很遠的。”
就在連內行人也“看熱鬧”的時候,一份咨詢公司給出的數據表說明了一切。去年,中國的電影票房26億美元(170億人民幣),是美國的1/4,據中美業(yè)內人士預測,中國電影票房在五年內完全有可能趕上好萊塢。但是,對比電影產業(yè)規(guī)模,中國只有34億美元,而美國900億美元,是中國的26倍。
易凱資本執(zhí)行官王冉認為,“逆襲”這個詞有“東風壓倒西風”之意,中美兩國電影票房在不斷接近,加上萬達、小馬奔騰等對美國公司的幾起收購,造成了一種“中國已經是電影大國”的假象。但實際上,“逆襲是需要創(chuàng)造力、文化底蘊上的超越,現在無論是想象力、技術環(huán)節(jié)上,中國不是五年十年內就能趕上好萊塢的。”
去年,華人文化產業(yè)投資基金和夢工廠合資,在上海建立東方夢工廠,老板杰弗里。卡森伯格總是提醒他的中國搭檔,“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這么快,但是做內容不能這么快,中方在創(chuàng)意這個核心的流程上一定要有耐心,用十五年的時間,讓電影能被全球所接受。”
現象2:唯資本是論——到處都在聊票房,中國已經是一個電影資本主義國家了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fish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