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醫(yī)學翻譯泰斗!王賢才逝世,曾推動實行雙休日制度
時間:2025-05-04 18:05 來源:必應 責任編輯:毛青青
原標題:91歲醫(yī)學翻譯泰斗!王賢才逝世,曾推動實行雙休日制度
2025 年 5 月 1 日晚 8 時,九三學社優(yōu)秀社員,我國著名醫(yī)學翻譯家、教授、主任醫(yī)師王賢才先生,在南昌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享年 91 歲。這位為社會發(fā)展做出諸多貢獻的杰出人物,帶著他的智慧與擔當,永遠地沉睡了,但他留下的功績,卻深深烙印在我們的生活中。

王賢才先生 1934 年 11 月出生于上海,原籍九江縣永安鄉(xiāng)。他是世界上迄今為止唯一獨立完成《希氏內(nèi)科學》翻譯的譯者,榮獲衛(wèi)生部 “醫(yī)學翻譯特別獎”,更是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連續(xù)擔任全國政協(xié)第六、七、八、九屆委員。他的一生,可謂是碩果累累,成就非凡。
然而,最讓大眾熟知的,當屬他提出的 “雙休日” 提案。1995 年全國政協(xié)八屆三次會議上,王賢才等 4 位委員提出《關(guān)于盡快實行每周五天工作制的提案》,國務院迅速采納,同年 5 月 1 日起,全國正式實行每周五天工作制。這一改變,如同一顆石子投入生活的湖面,激起層層漣漪,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
回想起王賢才先生回憶寫提案的過程,不禁讓人感慨萬分。在那個單休的年代,“超級星期天” 成為許多人的真實寫照。平時忙于工作,各種生活瑣事只能積壓到周日處理,這一天往往比上班還要辛苦。而 “雙休日” 的出現(xiàn),不僅讓職工多了一天休息時間,能從容安排家務,還讓人們有了休閑放松的時光。大家可以看看電影、逛逛商場、走進公園,盡情享受生活。同時,“雙休日” 帶來的 “外溢” 效應顯著,它悄然拉動了消費,為旅游業(yè)、餐飲、娛樂等眾多行業(yè)注入了活力,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些地方甚至在此基礎(chǔ)上試行 2.5 天休息制,進一步服務民生,推動經(jīng)濟增長。
王賢才先生提出 “雙休日” 想法,有著更深遠的考量。他深知這一舉措不僅能增加就業(yè)崗位,緩解部分工人下崗問題,還能節(jié)約水電等資源,幫助雙職工走出 “超級星期天” 的困境。更重要的是,隨著休閑時間的增加,人們的消費觀念也逐漸轉(zhuǎn)變,認識到消費對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性。
值得一提的是,王賢才先生特別澄清,他雖是首先提出 “雙休日” 提案的人,但該理念并非他首創(chuàng)。早在 1986 年 5 月,國家科委就已成立 “縮短工時課題組”,深入研究每周工作 5 日的可行性。這也讓我們看到,“雙休日” 制度的落地,是眾多有識之士共同努力的結(jié)果。
王賢才先生的離去,讓我們在緬懷之余,更深刻地思考他留下的精神遺產(chǎn)。那雙推動"雙休日"落地的智慧之手,不僅改變了中國人的作息表,更在無形中重塑了整個社會的文明基因。
在南昌贛江畔的晨光里,我們仿佛還能看見老先生伏案翻譯《希氏內(nèi)科學》的身影。三十八冊譯著,六百萬字醫(yī)典,這份常人難以想象的堅持,與他推動社會進步的遠見一脈相承。正如他常說:"改變要從看得見的地方開始。"當年在政協(xié)會議上,他特意帶著記錄職工作息時間的筆記本,用詳實的數(shù)據(jù)證明:單休制下,工效曲線在周六明顯下滑,而增加休息日反而能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如今,"周末經(jīng)濟"已形成萬億級消費市場。在成都的茶館里,年輕人正用無人機拍攝vlog;杭州西溪濕地的研學營中,孩子們在觀察螢火蟲;西安城墻下的文創(chuàng)市集,非遺傳承人展示著皮影戲......這些生動的畫面,恰是王賢才先生當年預見的"休閑紅利"。他早就洞察到:當人們擁有更多可支配時間,文明的火花就會自然迸發(fā)。
如今,“雙休日” 已陪伴我們走過整整三十年,它悄然重塑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無盡的便利與歡樂。王賢才先生的逝世,正值 “五一” 假期,我們在盡情享受假日的同時,也深深緬懷這位偉大的提案人。他的貢獻,將永遠銘記在歷史的長河中,他的精神,也將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王賢才先生,一路走好!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大家對王賢才先生的貢獻有什么深刻的感悟呢?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fishbao.com.cn/